本文作者:ZJUN
取消三级医院普通门诊,这个喊了 10 年的口号,现在如何了?
2015 年 9 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出,三级医院要逐步减少常见病、多发病复诊和诊断明确、病情稳定的慢性病等普通门诊,分流慢性病患者。
在此之后,全国多地纷纷出台规划,降低三级医院普通门诊规模。
如北京在 2016 年的《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卫生计生事业发展规划》中就明确提出,将逐步降低大医院普通门诊比例,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
青海则划定了更明确的缩减比例,于 2017 年 7 月 1 日起,全部取消西宁地区三级公立医院简易门诊,西宁地区三级公立医院普通门诊数量要较上年减少 25%。
海南则更倾向于人才资源向基层下沉,在通知中规定,「推动省市医疗优质资源下沉,逐步取消三级公立医院普通门诊。」
图源:丁香园整理
如今,距离海南省发文已经过去近 3 年,江西省发文也过去超过 1 年半的时间,三级医院的普通门诊真的取消了吗?
医生:没取消,甚至周末也在出
海南省某三级医院的主治医师李定山(化名)表示,发文 3 年后,不仅普通门诊没取消,甚至周末还要出全天的普通门诊,工作量比之前还要大,「个别医院还要求医生中午不能休息,也要出门诊,目的是为了方便上班族看病。」
江西省某三甲医院的主治医师尹泉也表示,普通门诊一直都在,并没有取消。
目前,尹泉所在医院的副高、主治、住院医都可以出普通门诊,甚至一些普病门诊也会定期安排副高来出,就诊量大的科室基本上专家号和普通号都能挂满,就诊量不大的科室,专家号挂的会更多。
图源:视觉中国,非本文提到的医生所在医院
长久以来,三级诊疗制度都是我国医疗体系中的一项核心制度,制度的目的在于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治疗难易程度及医疗资源的配置,将医疗服务分为不同层级,实现患者有序就医和医疗资源的优化利用。
三级医院则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承担着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治责任。取消三级医院普通门诊,最初想解决的,是彼时的中国医疗体系「倒金字塔」型发展的问题。
在 2015 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中,还规定了分级诊疗试点工作考核评价标准,提出到 2017 年,分级诊疗试点工作应当达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 ≥65%。
但如今的现实情况没有预想的乐观。根据最新版本的《2023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在《指导意见》发布的 2015 年,全国总诊疗人次数 76.9 亿(40%),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43.4 亿(56.4%)。随后 2018 年至 2022 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比例分别为:53%、52%、53% 、50% 和 50.6%。[1]
可以看到,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的占比离预想目标依然有较大差距。
图源:参考资料 1
全部取消,真的不太现实
而且,现阶段取消三级医院的普通门诊,这事儿还真不太现实。
对于三级医院医生来讲,一方面,普通门诊的取消,可能将影响晋升和聘任。
根据国家卫健委《关于深化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医师工作量的要求:从聘任时开始计算,半天接诊不少于 15 位患者为 1 个有效单元,按照 4 小时为一个门诊单元数。
在此基础上,医生需要完成 400 个单元(即接诊 6000 个有效患者)才能申报副高,完成 600 个单元才能申报正高。[2]
图源:参考资料 2
从去年开始,海南省严格实行医生晋升与门诊量挂钩,「我们每个人看了具体多少个有效病人,直接统一从系统上调出,差一个都不行。」
李定山表示,就诊量较大的科室目前来看完成要求量的可能性更大,但一些患者量较少的科室,比如骨关节外科、整形外科、放疗科,专家号和普通号有时都挂不满,「想进职称的年轻医生们,是真的要抢着出门诊。」
另一方面,除了医生的晋升,患者的认可度和就诊需求,也在倒逼着三级医院无法放手。
北京市某三甲医院眼科医师刘星(化名)表示,都不用提取消普通门诊,光是限号,吃到的投诉就不少。「前段时间,我们科开始限号,普通门诊半天就限 20 个号,患者立马不乐意了,投诉电话都快打爆了。」
刘星表示,北京地区的专家号要比普通号贵出一倍不止,对于明显价格的差别,许多患者都选择先看普通号,处理不了再转诊挂专家号的就诊模式。
「现在就是限号,我也会给患者加号看,号加满了,如果时间允许我是会继续看,至于取消,现在不大可能。」刘星如是说。
对于三级医院来说,患者的需求一直都在,普通门诊想取消也很难取消;而基层医生们也同样认为,按照目前基层的情况来看,三级医院的普通门诊也真没法儿取消。
三级医院普通门诊爆满,基层医院其实并没有因此「门可罗雀」,石佳表示,「我 5 年也累计看了 6300 多个病人,主要还是和区域常住人口有关。」
相反,是基层医院们需要三级医院的普通门诊。
除了看病以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来就诊是为了开药,来到三级医院门诊开药的病人,有很多在二级医院根本开不到药。在丁香园的评论区有不少评论表示,「基层药品太少,常常开不到药」,也有人表示,「三级医院医生诊疗更规范,而下级医院医生对诊疗方案的认知并不彻底。」
图源:丁香园往期内容评论区
辽宁省某县二级医院肛肠科主任医师石佳(化名)表示,二级医院在诊疗规范和治疗技术方面没有刻板印象中那么弱。部分医生的手术技术甚至可以匹配省三甲医院。
「以我们科为例,有两位主任医师的手术水平是非常娴熟的,即使有一些复杂的 III、IV 级手术,我们也可以通过跨科合作或是请其他医联体医院的专家配合完成。」
真正的卡点并不在技术上,有些药,石佳是真开不出来。
她表示,许多基层医院的管理「水很深」,几乎可以用「庙小妖风大」来形容。
开不出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种情况,是销售公司根本不给那么多的货。石佳所在的医院,因为管理层的种种原因,在进药过程中长期拖欠销售公司药款不结清,这就导致了医院想要 100 盒药,但公司最多只能给 10 盒的情况发生。
图源:视觉中国,非本文提到的医生所在医院
另一种情况,石佳表述得很直白,对于一些进口药甚至是生物制剂,只要是临床需要的,理论上都能进。但一款药想被医生开出来,是要一层一层扒皮的。
「简单来讲,代理商想把药卖进医院里,审批要给钱,库房要给钱,想让医生在系统中看到有货能开,药局还得给钱。」
层层盘剥之下,没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代理商根没法把药送进临床,这就导致了二级医院开不出药的现象,时间久了,患者开不到药,只能去三级医院开。
「我只担心一件事,如果三级医院取消了普通门诊,那病人们开药该去哪开呢?」石佳无奈道。
策划:ZJUN|监制:islay
编辑:ifhealth 来源: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