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神经外科领域,有这样的一位青年医生:他既能在显微镜下用比发丝还细的缝线完成血管吻合,让濒危的脑组织重获生机;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患者驱散恐惧,用科普文章打破医疗谣言的迷雾。他就是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雷霆——一位将“医者仁心”刻入骨髓的青年才俊。
“从社恐少年”到“颅脑才俊”:医者初心觉醒
雷霆与医学的缘分始于童年。他的外公是当时十里八乡的唯一一个医生。那时的他,常跟在外公身后,看着外公用粗糙却温暖的手为患者治疗,被抚慰过病痛后,患者眼中的感激,还有那份尊敬。这些画面让他觉得,医生是一个简单而又伟大的职业。
与外公开朗性格不同,雷霆自幼内向寡言。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毅然选择了医学,“社恐性格反而让我更专注医学本身。”雷霆笑言。
2007年,雷霆从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随后又误打误撞读了神经外科硕士。“我本来打算报骨科,但被调剂到了神经外科。”
众所周知,神经外科,是外科领域内最难的一个科室。神经系统的解剖结构极度复杂,脑与脊髓内神经纤维、核团及血管彼此交织,每一部分都肩负独特且关键的功能,这要求神经外科医生必须将这些精细构造深植于心。手术操作更是挑战重重,在颅内、椎管等极为有限的空间里,医生需凭借精湛技艺,以毫米乃至微米级的精度开展手术,稍有偏差便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喜欢挑战的雷霆,反而把神经外科作为自己未来事业的发展方向。从刚开始不懂大脑解剖结构,到在显微镜下,手稳如磐石,游刃有余缝合血管。雷霆不断挖掘潜能,不断超越自己。
血管吻合的“魔术师”:技术精进与国际视野
血管吻合术,又称脑血管搭桥手术,是在狭窄的动脉远端架起一个血管桥,绕过狭窄段,解决脑供血问题的一项手术,也是是显微神经外科中一项比较高难度、高精准的手术,稍不注意就会引起吻合血管失败,闭塞、血管破裂出血的情况,会导致病人严重的并发症。
雷霆与美国巴洛神经外科研究所同仁合影
2012年,硕士毕业的雷霆,选择了去美国巴洛神经外科研究所继续深造,有幸跟随国际著名神经外科专家Nakaji教授学习,并观摩Spetzler教授查房和手术,结识了俄罗斯的脑血管病专家EvgeniiBelykh。“也正是他们,让我真正入了门,学会了血管吻合技术。”
在美期间,雷霆不仅仅负责临床科研工作,还有解剖研究工作、血管吻合培训工作和神经解剖教学工作。
解剖研究工作是神经外科手术的重要基础。雷霆深知这一点,他在巴洛神经外科研究所潜心钻研神经解剖学,通过大量的解剖实践,对人体神经系统的结构有了更为深入、精准的认识。这种对解剖学的深刻理解,为他日后在手术台上的精准操作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同时,雷霆还参与神经解剖教学工作,将自己对神经解剖学的深刻理解和丰富经验传授给世界各地的医学生和神经外科医生,为培养新一代的神经外科专业人才贡献了力量。
四年的留学生涯,不仅让他的技术得到了极大的精进,还让他拥有了更广阔的国际视野。
血管吻合培训的“布道者”:用匠心传承医术
而让临床技术方面取得质的突破,还是在三博脑科。谈起与三博脑科的缘分,俩不开三博脑科创始人石祥恩教授。石祥恩教授是中国著名神经外科专家,其团队2009年开展的用于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和脑缺血的“颌内动脉与大脑中动脉搭桥术”,被美国“世界神经外科杂志”发表述评,被誉为“脑血流代替治疗的标准术式”也是“代替颅内、外中/高流量搭桥的金标准”。
因为石祥恩教授,学成归国后,雷霆选择了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开始了他的临床生涯。
在这里,他迅速成长为科室的中坚力量,不仅在临床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三博脑科医院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培训班的项目执行人,雷霆已连续九年担任血管吻合培训讲师。
他设计的显微神经外科培训课程,系统而全面,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员前来学习。他的教学风格严谨而生动,深受学员们的喜爱和尊敬。
他耐心地指导学员进行血管吻合操作,从最基本的技巧到复杂的手术案例,都一一悉心讲解。他的培训方法注重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让学员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血管吻合的关键技术,为他们日后在临床工作中开展相关手术奠定了基础。
“血管吻合不是技术,而是艺术。”雷霆常对学员说。一位学员在培训后感慨:“雷霆老师让我明白,显微镜下的操作不是‘绣花’,而是‘绣命’。”
医患沟通的“破壁者”:用温度化解恐惧
在神经外科,高难度手术往往伴随着高风险。雷霆深知,良好的沟通是医患信任的基石。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医患之间并非对立,而是同一战壕的战友,共同去战胜疾病这个敌人。”
一位患者写给雷霆的感谢信
雷霆有一个坚持了九年的习惯。那就是每天早晚都要去病区查一次房。无论手术做到多晚,回家之前,他总是要去病房看一下患者。“主动去发现问题,帮助患者解决问题,医患之间才会产生信任。”雷霆笑着说,如果有很多疑问,患者或者家属又找不到医生咨询的时候,会很焦虑的,而有时候医生的一句话,都能安抚患者及家属焦虑的心。
一位49岁车祸患者因脑出血陷入昏迷,家属对未来及手术都充满焦虑与恐惧,也很无助。看到这样,雷霆耐心的给患者家属讲解病情,以及治疗方案。“这个时候,作为医生只能是尽可能的帮助他,去缓解他的焦虑和无助。因为建立了很好的信任关系,整个治疗过程非常顺利。
医者仁心的传承:从“被照亮”到“去照亮”
作为一名党员,在工作繁忙之余,雷霆也积极参加公益活动,为患者义诊,进行科普讲座。“在信息爆炸时代,医疗谣言层出不穷,往往还为了流量,用语言恐吓。”雷霆表示,他希望尽一点绵薄之力,让患者别因为谣言延误治疗。
对于未来,雷霆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他认为,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神经外科领域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他也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他表示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医术和医德水平,为更多的患者带去健康和希望。
“我们面对的不是冰冷的颅骨,而是有温度的生命。当手术刀落下时,我们不仅在治愈疾病,更在守护人性中最珍贵的光芒。”这或许就是一位青年神经外科医生用半生时光写就的医者箴言——在颅脑“禁区”中,他以匠心为笔,以仁心为墨,绘就了一幅幅生命重生的画卷。
编辑:ifhealth 来源:医事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