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开个检查单得反复确认有没有包含分项收费,肿瘤标志物要一个一个点选,不熟悉的项目还得查指南核对。」
某三甲医院肿瘤科医生肖放(化名)盯着电脑屏幕上密密麻麻的检验项目列表,手指在鼠标滚轮上机械滑动、点击:「再这样下去,我就要练成『一阳指』了……」
当医生们在电脑前苦练武功,检验科这边练的可都是心法。
浙江某三级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段天(化名)现在就有点 emo:「自从开完会后,现在我们很多检验套组都在重新梳理,但我更怕的是临床反馈出现负面事件或情绪。」
这一切的根源,是检验项目即将「变天」——卫健委发文,要以「最少够用」原则,对检验组套「应拆尽拆」。
卫健委发文:套餐项目「应拆尽拆」
早在上个月,网上就流传着一份国家层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检查检验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要全面梳理检验套餐,遵循 「最少够用」原则,设计检查检验套餐。
网传文件截图
很快,浙江省卫健委的一纸文件从侧面印证了上述文件的真实性。
浙江卫健委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临床检查检验管理的通知》,对检查检验项目组套提出了更为详细的规定,要求总体遵循「最少够用、动态管理」的原则,对套餐项目「应拆尽拆」。[1]
图源:参考资料 1
不过浙江文件中也提到,并非要将所有组套全部拆解,医保服务项目中所列套餐组合依然保留设置。根据《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医疗服务项目目录(2024 年)》,目前浙江省予以保留的检验套餐有 15 项。[2]
浙江某市三甲医院心内科医生王蔷(化名)解释道:「比如之前包含项目最全的『肝功一号』、『甲功全套』这些拆了,相对比较精简的『甲功二号』之类的,就还有保留。」
上下滑动查看完整图片
丁香园整理自参考资料 2
此外,浙江文件也提到,医疗机构可以按需自行设置检验项目组套,但必须按照「最少够用」原则科学设计,且需经过科室和医疗机构两级评估审核,并至少每年一次对检查检验项目组套进行统一梳理评估。[1]
除了浙江省,据了解,许多地方均已开展相关工作,但官方文件尚未公开。
西部地区某二甲医院检验科技师张云(化名)就表示,在国家出台文件后不久,整个医院就已经将所有检验项目拆分为单个单位。「领导的意思是等到市里再出文件再考核,就来不及了。不如先干了省的后期天天加班搞。」
为什么检验项目要如此大张旗鼓地「爆改」?其实答案在去年就已经浮出水面。
去年 11 月,国家医保局发布《飞行检查发现部分定点医疗机构自查自纠严重不到位》,文中直接点名「检验套餐」:一家医院设置的不同检验套餐包含有相同的检验项目,被定性为「过度诊疗」,涉及费用达 187.5 万元。[3]
图源:参考资料 3
今年以来,多地医保局已陆续公布第一批飞检违规案例,其中各种过度检查或者无意义检查的事件屡见不鲜:老生长谈的有超敏 C 反应蛋白、糖化血红蛋白等过度检测,离谱的也有 1 次住院无指征开展 4 次梅毒、3 次丙肝检测,或为 60 岁以上患者普遍开展性激素检测等等。
香港大学社会医学博士孙聪(化名)认为,根据目前部分卫生经济学模型测算,过度检查项目可能浪费的医保资金在 5% 左右。
风暴之中,临床与医检双双阵痛?
当检验项目需要「全面梳理」并「重新设计」后,不管是临床一线还是在检验科窗口内,忙碌的身影总是更多了起来。
首先就是检验科的医师和技师们,四川某三甲医院检验科技师吕方(化名)透露,自从拆分之后,几乎所有的检验科员工都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一筐筐样本里「当侦探」,才能知道这管血到底该送去哪个仪器组。
「举个例子,以前一个条码直接对应了『肝功能几项』,我们一看颜色就知道送生化。但现在,一管血上面的条码扫出来只有其中一个单项,其他项目我们需要一个一个对着医生的开单进行手工核对,再输入到检验机器上去。」
图源:图虫创意(非文中所提医院)
为了解决效率低下的问题,吕方介绍,现在他们医院目前的要求就是将所有的检验项目全部拆分为独立单位,之后再通过和各个科室的共同研讨会进行「重新组合」。
「因为我们现在是检验技师不是检验医师,只能对机器负责不能参与临床决策,所以所有的检验项目都要医生去开会、协商、讨论和敲定。」
吕方表示,检验梳理项目开展到现在,几乎每个周末检验科都要加班和临床科室交流。「毕竟检验项目梳理从开会到新项目落地,至少需要一个月时间。如果不开会,科室就可能接着用老套餐来维持科室运转。」
南方某三甲医院呼吸科主治医师曹静(化名)则坦言,虽然拆了组套,但大家讨论来讨论去,最后确定的项目和之前的套餐几乎没啥改动。「主要就是怕漏诊。」
图源:丁香园社区
「说实话,不开全检查挺没底的,所以拆了之后,我们现在还是一项项加上。」据曹静介绍,这么做导致的问题就是,之前因为有套餐在,抽一管血就够了,现在拆开了,反而需要多抽 1~2 管。「但相比于漏诊,跟患者解释多抽血的沟通成本更低一点。」
在检验量需求大的 ICU、肿瘤科等科室,检验组套拆解后的检验下单也变得繁琐起来。
陕西省某三甲医院 ICU 医生程度(化名)表示,在目前 ICU 的住院检验量的规模下,上个月试了一次一项一项下单,工作量直接爆炸,还有很多漏项事件出现。「现在的处理办法就是,把已经拆解的项目重新建立医院内部的『科室模板』,实际上包含的内容和拆掉的组套一样,只是为了规避检查和处罚。」
而对于专门负责鼓捣医院系统的信息科科员来说,临床的阵痛在这里可能是持续性的慢痛。湖南某二甲医院信息科科员张孟(化名)提到,他们医院的系统本来就不成熟,现在所有的检验项目都要内嵌到系统之中,还要按照科室进行对应组合,很难短时间之内进行整合。
「现在还卡在中期审核上,所以我们医院这方面业务已经外包出去了,正在招标中。」
9 月底前完成升级改造
根据浙江省文件中提到的时间节点,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需要在:
2025 年 6 月底前,完成检查检验项目和项目组套梳理论证工作;
2025 年 7 月底前 ,建立检查检验项目审核、分级管理、抽查点评等制度;
2025 年 9 月底前,完成检查检验项目审核相关信息化升级改造。[1]
再结合网传的国家卫健委文件,总的来说,检验检查组套拆分基本已是大势所趋。
不少人表示喜闻乐见,毕竟,站在患者的角度,用更少的检查完成治疗,花费更少,当然是好事;站在医保的角度,降低检验检查费用,维护医保基金安全,也是好事。
图源:丁香园社区
但对于医疗一线及检验行业来说,「应拆尽拆」带来的诊疗习惯的改变,也是无法忽视的。
一名检验科主任医师就提到:「相比于之前我们倡导的融入临床、服务临床,现在对我们检验科来说,可能要变为融入目录、配合临床了。」
对于临床医生,临床医嘱开具体系的重建,也意味着以前直接开具检验单的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以前有些重点的或者考虑到的诊断项目我也会说,但是现在我会把所有项目都说一遍。」曹静说道,「一方面我需要让整个流程合规,一方面要让患者能听懂,也算是在重新锻炼我的诊断思维能力了。」
此外,在广义上,以第三方检验为主的检验 IVD 行业也即将因为大环境的改变不得不调整战略。广东某 IVD 头部企业高管就透露:「如果说以前是医生安排检验患者跟着做,现在患者也需要了解哪些项目是自己需要做的,哪些项目的意义是什么。」
策划:肯德羊|监制:islay、z_popeye
编辑:ifhealth 来源: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