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多项重磅临床试验的结果为心血管疾病(CVD)的预防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为及时将这些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动脉粥样硬化学会(EAS)联合发布了《2025 年 ESC/EAS 血脂异常管理指南重点更新》(以下简称「本次更新」),对 2019 版指南进行了关键修订。
本次更新的发布,主要基于 SCORE2/SCORE2-OP 风险预测模型的验证、CLEAR Outcomes、REPRIEVE、STOP-CA、SPORT、OMEMI 等多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最新数据。本次更新聚焦于心血管风险评估、新型降脂药物、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管理、特殊脂蛋白管理以及特殊人群治疗策略等关键领域。本文将遵循指南的更新脉络,对这些核心内容进行系统性解读。
一、风险评估体系升级:SCORE2 与 SCORE2-OP 模型的全面应用
精准的风险评估是血脂管理决策的基石。本次更新最显著的变化之一,便是推荐使用 SCORE2 和 SCORE2-OP 风险预测算法,以替代原有的 SCORE 模型,用于评估无已知心血管疾病的个体未来 10 年的心血管病风险。
新的评估体系优势在于,其预测终点扩展至 10 年内致死性与非致死性 CVD 事件总和,并利用 SCORE2-OP 模型将评估范围延伸至 89 岁的老年人群。此外,新模型采用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作为血脂参数,替代了旧版的总胆固醇,操作更为便捷。
基于新的风险模型,指南更新了 CVD 风险分层标准(见下表)。
同时,指南强调可使用「风险修正因子」对评估结果进行个体化校准。对于中等风险或临近治疗阈值的个体,若影像学发现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如 CAC 积分升高等),或存在 Lp(a)升高等其他因素,应考虑将其风险等级上调,以启动更积极的干预。
二、降胆固醇治疗添新翼:新药、新策略、新推荐
新型降脂药物的临床地位确立
近年来,新型降脂药物的研发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无法耐受他汀或他汀治疗后 LDL-C 仍不达标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苯哌地酸(Bempedoic acid)是一种口服小分子 ATP 柠檬酸裂解酶抑制剂,该药仅在肝脏激活的特点,使其肌肉相关不良事件风险较低。基于 CLEAR Outcomes 研究证实其能显著降低 MACE 风险,本次更新推荐将苯哌地酸用于不能耐受他汀治疗的患者。使用时需关注其可能导致的高尿酸血症等不良反应。
依那西尤单抗(Evinacumab)是一种靶向血管生成素样蛋白 3(ANGPTL3)的单克隆抗体,为纯合子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HoFH)这一罕见且凶险疾病的治疗带来了希望。临床试验证实,在接受最大强度降脂治疗后 LDL-C 仍显著升高的 HoFH 患者中,依那西尤单抗能够带来近 50% 的额外降幅。因此,指南建议,对于 5 岁及以上的 HoFH 患者,在最大化降脂治疗后 LDL-C 仍不达标时,应考虑使用依那西尤单抗。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更早、更强」降脂策略
ACS 患者在事件后,尤其是出院后的早期,面临极高的复发风险。然而,传统的阶梯式降脂方案往往导致患者 LDL-C 达标延迟,错失了最佳干预窗口。
为应对这一挑战,本次更新提出了「更早、更强」的降脂新策略。指南推荐,对于所有 ACS 患者,应在首次住院期间即启动或强化降脂治疗。对于入院前未接受降脂治疗的患者,如果评估认为单用高强度他汀难以达标,应考虑在住院期间即启动「高强度他汀 + 依折麦布」的联合治疗方案。这一策略的改变,旨在通过早期、强化的干预,使患者尽快实现 LDL-C 达标,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早期复发风险。
三、聚焦特殊血脂组分:Lp(a)与甘油三酯管理新视角
脂蛋白(a)[Lp(a)]:从风险评估到管理考量
Lp(a)是一种与遗传高度相关的脂蛋白,大量流行病学和遗传学研究已证实其与 ASCVD 及主动脉瓣狭窄风险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本次更新显著提升了 Lp(a)在临床风险评估中的地位。
指南建议,应考虑在每位成年人的一生中至少检测一次 Lp(a)水平,并将高于 50 mg/dL 视为一个风险增强因素,用以辅助临床决策。在进行风险评估时,尤其是对于中等风险或临近治疗决策阈值的个体,Lp(a)升高可作为将其重新分类至更高风险级别的依据,从而指导更积极的降脂干预。
高甘油三酯血症:精准选择治疗药物
对于甘油三酯(TG)升高的患者,他汀类药物仍是降低 CVD 风险的首选。然而,关于他汀基础上加用何种药物,新的证据带来了更精准的指导。
基于 STRENGTH 和 REDUCE-IT 试验的对比结果,本次更新精准地指出,应考虑联合使用高剂量二十碳五烯酸乙酯(每日 4克),而非普通的 EPA/DHA 混合制剂,以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
对于因家族性乳糜微粒血症综合征(FCS)导致的严重高甘油三酯血症(> 8.5 mmol/L)患者,指南建议可考虑使用 Volanesorsen,以降低 TG 水平并减少急性胰腺炎的风险。
四、特殊人群血脂管理:HIV 感染者与癌症患者的新证据
HIV 感染者:他汀一级预防地位凸显
HIV 感染者(PWH)的 ASCVD 风险是普通人群的两倍。REPRIEVE 试验是首个在该人群中进行的他汀一级预防的大型 RCT,结果显示,对于年龄在 40 至 75 岁、接受抗逆转录病毒治疗(ART)且 ASCVD 风险为低至中度的 PWH,匹伐他汀 4 mg/日可使 MACE 风险降低 35%。
基于 REPRIEVE 试验的有力证据,本次更新提出 I 类推荐:年龄 ≥ 40 岁的 HIV 感染者,无论基线风险如何,均推荐使用他汀进行一级预防,并注意与 ART 药物的相互作用。
癌症患者:他汀用于预防化疗相关心肌毒性
蒽环类药物是多种癌症化疗方案的基石,但其心脏毒性,尤其是导致心力衰竭的风险,一直备受关注。STOP-CA 等研究为此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该研究证实,在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淋巴瘤患者中,阿托伐他汀 40 mg/日能够显著减少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的下降比例。
因此,本次更新建议,对于高危或极高危化疗心脏毒性风险的成年癌症患者,应考虑使用他汀以预防蒽环类药物所致的心功能障碍。
五、回归循证:膳食补充剂的「不推荐」意见
尽管健康饮食在血脂管理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市面上流行的各类膳食补充剂的临床价值却一直缺乏可靠证据。
鉴于近期 SPORT 和 OMEMI 等试验证实多种常用膳食补充剂(如鱼油、红曲米)在降低心血管风险方面并未显示出明确获益,本次更新发布了一项 III 类(不推荐)建议:不推荐使用无确凿证据的膳食补充剂或维生素来降低 ASCVD 风险。这一推荐旨在引导临床实践和公众认知回归科学循证的轨道。
六、总结与展望:迈向更个体化、更高效的血脂管理新时代
本次更新在多个关键领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其核心信息可以概括为:采用更精准的 SCORE2/SCORE2-OP 风险评估工具;在 ACS 患者中推行「更早、更强」的联合降脂策略;将 Lp(a)检测和管理纳入常规视野;更精准地应用降甘油三酯药物;以及将他汀预防的获益人群扩展至 HIV 感染者和特定癌症患者。
总而言之,本次更新标志着血脂管理正迈向一个更精准、更早期、更个体化的新阶段。
专家简介
彭道泉 教授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教授、一级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南大学血脂与动脉粥样硬化研究所所长
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心肌病与心衰专科主任
• 中华预防医学会心脏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常委
•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临床研究学组委员
• 国家标准化心血管专病中心-心血管与代谢疾病中心主任
• 湖南省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 湖南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副会长
• 湖南省心血管病学会心血管疑难罕见病学组组长
•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及美国克利夫兰临床中心博士后研究 4 年
•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7 项
• 发表 SCI 论文 90 余篇
• 获美国专利创新奖 2 项
• 获教育部、卫生部、省科委等科技成果奖6项
编辑:ifhealth 来源:丁香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