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梳子上缠绕的发丝、浴室地漏堆积的乱发——这些画面让无数人焦虑到不敢低头。
更扎心的是旁人那句“该补肾了吧”,逼得很多人狂吞黑芝麻丸,却不知中医经典早有警示:脱发不仅仅是肾的求救信号。
第
1
点
—The first—
防治脱发
要做到五脏平衡
元代朱丹溪说:“有诸内必形诸外”,意思是脏腑的失衡必然在体表显现。
我们无法直观地见到五脏六腑,但可以通过体表的变化窥见一二:
长胖、色斑、面部浮肿、黑眼圈、脸色萎黄,以及头发的状态等,是身体向我们发出的信号之一,这就是中医所说的“察其毛色枯槁,可见脏腑之病”。
我们传统美发的标准是:乌黑亮泽、发粗不发黄分叉、毛囊密集不稀疏。故未老发早灰白,发枯焦稀疏、脱发等均属病态。
单纯归类为肾虚不一定对,在中医看来,脏腑、气血和七情等因素,都有可能影响我们头发的状况。
因此,在防治脱发、护养秀发时,不能只是简单地一刀切,而应调理好整体的状态,做到五脏平衡。
第
2
点
—The Second—
气血足,发不枯
发为血之余,古人把头发称为“血余”,从字面上可以看出来,在血液充盈,并足以维持人体日常生理机能的前提下,有“余”,才可濡养头发的生长。
血旺则发荣,血虚则发枯,血热也容易掉发,气血的盛衰盈亏,头发的枯荣实由脾、肝、心、肾四脏共管。
一
脾虚
脾是气血的“灶台”兼“运输队”。
脾虚时双重灾难降临:
脾不生血——头发如旱地枯草,发尾分叉、梳头掉一把。这类人常脸色萎黄,饭后胀得像充气气球。
脾运化不力——水液淤成“烂泥潭”,头皮油得能炒菜,发根被糊住窒息。
健脾可以试试晨起一碗小米山药粥,重建脾胃灶台;午后煮茯苓薏米水,扫除湿浊;睡前掌心顺时针揉腹100圈,激活运输通道。
二
肝血亏虚
肝是血液的“调度中心”。
熬夜刷手机、生闷气最伤肝血。
而身体优先保心脑供血,头发永远排末位。
肝血亏虚,意味着发际线后移和两鬓早白的未来。
补充肝血可以适当食用入肝经的桑葚、黑豆,补益肝血;也可考虑用逍遥散、四物汤、乌鸡白凤丸来辨证调理,能益气养血;日常保健可按揉三阴交。
三
心力不足
心是血流的“发动机”。
长期焦虑耗伤心力时,血流慢如堵车,头皮供血严重不足,头顶稀疏加重,伴心悸、多梦易惊,这类人往往面色苍白,哪怕夏天也容易手脚冰凉。
日常强心,不妨来一杯桂圆红枣枸杞茶,桂圆6颗+红枣3枚撕开煮水,上火的话可加麦冬5克,日常代茶饮。
闲暇时可做“握拳振臂”操,紧握拳10秒后猛甩手,重复5次促循环。
四
肾精透支
发为肾之华。从发长、长极、脱堕、变白的过程,与肾气的盛衰变化相关。
可以看出,人之肾气与头发的生长、脱落密切相关,肾气充足则头发浓密,生长旺盛;肾气衰弱则头发花白,逐渐脱落增多,通常还伴有腰酸、夜尿频多,耳鸣等不适。
此时可多吃补益肝肾的食物如黑芝麻,有补肝肾、益精血、润肠燥的功效,对肝肾不足造成的白发脱发,眼花耳鸣等症状都有补益作用
第
3
点
—The Third—
中医养发实战指南
1
餐桌上的脱发陷阱
头发如植物,头皮是土壤。想从根源遏制脱发、枯黄,需切断“湿热肥虫”,即中医所说的“生热生湿饮食”。
少吃高脂肥腻的食物,猪油、肥肉、动物内脏等会加重头皮油脂分泌,堵塞毛囊。
高糖分的甜食也会促发头皮炎症,加速毛囊萎缩。
而辣椒、花椒等热性调料易引发血热型脱发。
2
头发护理不宜频繁
《老老恒言》强调“发宜多栉,不宜多洗”并非空谈,过度清洁会洗掉保护性皮脂膜,让发根裸露脆弱。
科学洗护要注意洗发频率:油性发质——隔天洗1次(夏季出汗多可微调);干性/中性发质——每周2-3次。
水温始终控制在38℃左右(手感微温),过热易损伤毛鳞片。
洗发前就要用宽齿梳将打结处梳通,减少洗发时拉扯掉发。
洗发水搓出泡沫后再涂头皮,用指腹打圈按摩3分钟。
护发素只涂发梢,距离发根3厘米以上,防止堵塞毛囊。
吹发避免高温贴头皮吹,热风会伤害毛囊,等发根略干后改冷风定形。
3
三阳疏法激活头皮
“千过梳头,头不白”。
古代养生家主张发宜多梳,这是因为梳头有助于疏通头部经络气血,荣发固发,还有促进睡眠的作用。
日常可使用壮医经筋疗法中的“三阳梳”手法,梳理头部循行的足太阳经筋、手阳明经筋和足少阳经筋。
手法很简单,就是用手指的指腹(不宜有长指甲、过尖的指甲)来轻柔梳理,双手手指并拢从额前发际线开始,梳理到后脑,9次为一组。
晨起梳5~10分钟,力度如羽毛拂过,头皮微热即停,过度刺激反伤毛囊。
以上方法仅供参考,若已脱发成灾,还是老老实实点击下图,咨询医生,认真调理五脏平衡。
简介
徐国梅,女,副主任医师,中医硕士,西医本科,曾在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学习,多年的系统学习和实践,打下了扎实的中西医理论基础和中西医皮肤科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皮肤科发展动态,熟练掌握中西医皮肤科诊疗技能,准确应用中西医理论诊断、治疗常见多发病及疑难重症。承担校级课题2项,参与课题4项,总结发表过关于痤疮、湿疹、带状疱疹、异位性皮炎、黄褐斑等论文10余篇。
编辑:ifhealth 来源:名医在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