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周炎可通过日常清洁、饮食调整、物理缓解、药物辅助和定期复查等方式护理。牙周炎通常由菌斑堆积、免疫异常、咬合创伤、内分泌紊乱和遗传倾向等因素引起。

1、日常清洁
使用巴氏刷牙法配合牙线清洁牙缝,减少菌斑滞留。选择含氟牙膏和软毛牙刷,避免牙龈机械损伤。每日至少两次刷牙,每次不少于两分钟,饭后用温水漱口清除食物残渣。可辅助使用冲牙器清洁龈沟,但需避免高频次高压冲洗导致牙龈退缩。
2、饮食调整
增加维生素C含量高的西蓝花、猕猴桃等食物,促进胶原蛋白合成。限制精制糖和碳酸饮料摄入,减少致龋菌产酸环境。适量食用苹果、胡萝卜等需咀嚼的蔬果,通过摩擦作用辅助清洁牙面。避免过冷过热或坚硬食物刺激病变牙龈。
3、物理缓解
急性期可用生理盐水含漱减轻肿胀,每日3-4次每次30秒。冷敷面部对应肿胀区,每次10分钟间隔2小时。按摩牙龈时用指腹从牙冠向牙根方向轻柔按压,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使用牙签等尖锐物刺激龈乳头。

4、药物辅助
遵医嘱使用西帕依固龈液含漱控制菌斑,或局部涂抹盐酸米诺环素软膏。中重度者可短期服用甲硝唑片联合阿莫西林胶囊抗感染。伴牙龈出血时可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抑制炎症。所有药物均需在牙周专科医生指导下使用。
5、定期复查
每3-6个月进行专业洁治清除龈下结石,每年拍摄牙片监测牙槽骨吸收情况。正畸或修复治疗前需评估牙周状况,避免不当修复体加重牙周负担。吸烟者需戒烟以改善局部微循环,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

长期护理需建立口腔健康档案,记录探诊深度和出血指数变化。选择小头单束牙刷清洁后牙区,旅行时可配备便携式冲牙器。出现牙齿松动、牙龈化脓等进展症状时须立即就诊,避免继发颌骨感染。妊娠期女性更需加强菌斑控制,预防激素相关性龈炎加重。
编辑:boheyiliao 来源:口腔科
